今年2024年,正好步入「三元九運」中的第九運,將從2024年一直持續到2043年,為期20年。 命理師沈嶸分析未來20年發財最旺的7大產業,以及哪些人最 ...
一張「觀音顯靈像」自1960年代開始,就在台灣民間流傳,至今在多個民俗祭壇、佛道教書籍、平安符等,都還可以見到這張「觀音顯靈」的神明圖像,但其實這張觀音顯靈像的「本尊」,其實是出自於1890年、日本畫家原田直次郎以油畫形式繪製而成,作品的原名為《騎龍觀音》,如今要在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展出。 這張《騎龍觀音》自1960年代起,被台灣不少佛教、道教等宗教團體供拜,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張畫像的真正來歷,卻給予它許多穿鑿附會的「神蹟」。 有一說是發生在1959年的八七水災,在彰化大肚溪上空看到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於空中顯相;另一說則是1973年,有美軍駕駛戰機時,於台灣上空拍到奇異雲朵,沖洗照片後竟發現觀音顯靈。
喜鵲 登梅是中國傳統 吉祥圖案 之一,梅花是春天的使者,喜鵲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, 民間傳説 七夕 人間所有的喜鵲會飛上天河,搭起一條 鵲橋 讓牛郎和 織女 相見。 因此喜鵲登梅寓意吉祥、喜慶、好運的到來。 中國畫 作品有: 齊白石 《喜鵲登梅》、 徐悲鴻 《 紅梅喜鵲 》、 朱宣鹹 《喜鵲鬧梅》。 朱宣鹹中國畫《喜鵲鬧梅》 雕刻作品 雕刻作品 (6張) 喜鵲 叫聲婉轉,在中國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徵,象徵好運與福氣;梅,古代又稱"報春花",傳説梅具 四德 ,象徵 五福 ,即快樂、幸福、長壽、順利與和平。 "喜鵲登梅"則 喜報 春光,故許多 雕刻藝術 家常以此吉祥徵兆作為雕刻題材,民間常把雕刻品"喜鵲登梅"陳列家中,以兆好運。
依照農曆習俗,兔年已近尾聲,二月份迎來龍年,家裡的風水佈局,需要再做調整嗎?台灣民俗專家蔡上機2023年底曾說過「2024年,要注意天災地變人禍災難的三個地區〈西方,東北,南方〉」,他特地標出地區,東北囊括了日本、南北韓、北京東三省、西伯利亞!
生平 []. 楊隆演稱吳國王時,封楊溥為丹陽郡公。吳武義二年(920年)楊隆演去世,因其三弟楊濛年長且不為權臣徐溫所喜,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國 王位,明年(921年),改元順義。 順義七年(927年),即皇帝位,改年號乾貞。 乾貞三年(929年)改元大和。 大和七年(935年),再改元天祚。
2023-11-02 (圖:Pixabay) 衡山是中國五嶽之一的南嶽, 有連綿七十二峰, 山中道場林立, 四處充滿修行的氣息。 有一位道一法師,在南嶽山終日坐禪,懷讓禪師知道這位年輕法師可為法門龍象,一日,上前詢問。 懷讓禪師:「大德坐禪,圖甚麼? 」道一回答:「圖作佛。 」 懷讓禪師便就地取了一塊磚,在大石上不斷地磨著。 道一問:「磨磚要做甚麼? 」懷讓禪師回答:「我要把磚磨成鏡子。 」 道一又問::「磚頭怎麼磨成鏡子? 」 懷讓禪師答說:「磨磚既然無法成鏡,難道坐禪就能成佛嗎? 」 道一接著問:「應該如何才是? 」 懷讓禪師說:「就像讓牛駕車,車不動了,應該打車,還是打牛呢? 」 懷讓禪師接著又說:「你學坐禪,是為了學坐佛嗎? 如果是學坐禪,禪非坐臥;若學坐佛,佛非定相。
2023-12-07 瀏覽數 11,150+ 《2024龍年開財運賺大錢》/僅為情境圖,取自unsplash 聽遠見 2024甲辰龍年,12生肖中,屬兔、龍、蛇的朋友如何旺宅、旺財、旺運、旺事業? 幸運色系與數字、方位方位又是什麼? 生肖屬兔─先放下再進行改變,練習解決人生難題;生肖屬龍─收斂氣勢,凡事都要謹慎看待;生肖屬蛇─太歲星的強力挹注,讓生命積極進行蛻變。 (本文節錄自《2024龍年開財運賺大錢》一書,作者:陶文,時報出版 ,以下為摘文。 ) 生肖屬兔:先放下再進行改變,練習解決人生難題 兔:先放下再進行改變,練習解決人生難題。 (僅為情境圖,取自unsplash) 亮點色系: 黃色、綠色 幸運點色系: 紫色、白色、銀色 幸運數字: 9、7、6、0及其組合
沐浴在月柱:父母缘薄,幼年时期可能与父母别离,或由别人抚养长大。 沐浴在日柱:中年以后,生活容易变动,如离婚。 沐浴在时柱:处所变动很大,容易到处流浪。 子女缘薄。 三,冠带
大 中 小 總是對家人不耐煩? 心理師點破「3原因」,越親密越需要溝通 2024-01-02 閱讀時間約2分鐘 ( 1225 字) 作者/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/每日健康 作為人們生活中最親密的存在,家人常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。 童伴心理治療所心理師余佳容指出,我們在家失控的原因可能包括累積的壓力、對家人的期望和把家人當作情緒安全出口。 在忙碌的外部世界中,我們壓力累積,回到家卻難以自我調節。 對家人有更高期望,當期望落空時情緒更難控制。 此外,家人常被當作情緒的出口,因為內心認定家人不會離開。 為打破這輪迴,表達愛與感受,並保留個人空間成為關鍵。 家人是情感連結最緊密的人,溝通是維護健康關係的關鍵。